很高兴和你相遇
这里正在记录我的所思所学
订阅免费邮件通讯接收最新内容
首页 归档 想法 工具 通讯 播客 简历 主页

30 岁,让我们成熟和改变的不是生日而是生活

写在前面

30 岁,有人开始发现自己不再年轻,有人开始焦虑自己的目标、成功和失败,30 岁在 20 岁看来也许觉得好笑,在 40 岁看来也许又觉得矫情。不管怎么说,我的 30 岁还是来了。

发这篇文章时,已是我在 30 岁路上的第 4 天,此刻才有时间和你聊聊,同时感谢之前所有人的祝福。

伦写生日文,我最佩服《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KK)。68 岁生日,他写下 68 Bits of Unsolicited Advice,给出了自己 68 岁时的 68 条忠告。69 岁生日,他写下了 99 Additional Bits of Unsolicited Advice,给出了自己 69 岁的 99 条忠告。今年等来了他 70 岁生日主题文 103 Bits of Advice I Wish I Had Known。嚯,这次直接增加到了 103 条。

崇拜谁就模仿谁,所以很早之前我给自己定下了 30 岁写 30 条感悟的目标。嗯,如你所见,没写出来。还是熊言熊语,随便聊聊。


也许

29 岁最后一天和 30 岁第一天的我们不会有多少质的变化。真正让我们成熟的是那些生活和其中为数不多的经历,或让人恍然大悟,或让人追悔莫及,或让人晕头转向,也可能让人继续前行。

有些人 30 岁的经历你可能在 20 岁已经习得,有些人 30 岁的感受你可能要等到 40 岁才有所体会。

许久没联系的发小前几天微信问我作为三旬老汉有何感受。我这个发小本科毕业 7 年时间里先后换了三份工作,英年早婚,孩子已经能打酱油,如今安家在一个南方城市。我猜他不是真心求教,便说:开始感受社会的暴击。

他回复我:很好,那就不用我了,生活能教你做个人。


29 岁这一年,当我拿到一本建行绿色「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合同」,翻开 X00 万贷款还款 30 年那一页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万青的一句歌词:如此生活 30 年,直到大厦崩塌。

也许这就是 30 岁,开始需要抵押自己的生活。

29 岁这一年,是我开始工作的第一年。蛮幸运,在喜欢的行业喜欢的公司和一些厉害的人做一点喜欢的事。和多数刚开始工作的朋友类似,我对工作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感情,有点像我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和第一次走进研究生课题组的实验室。做的每件事情都会有收获有遗憾,胖胖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也许这就是 30 岁,问题往往留给喜欢解决问题的人,不过「能者多劳」不等于「多劳多得」,前者 always 后者 just sometimes。

29 岁这一年,当我在魔都封闭的三个月里,因为行业寒冬和大环境,亲历公司组织架构优化的那一刻,一切都很平静又不平静。

也许这就是 30 岁,有人需要对企业和股东负责,而你和我需要对自己负责。

应该

珍惜可以做决策的机会

我不是一个擅长独立做决策的人,30 岁的我意外发现不少人和我一样,无论比我年轻 10 岁还是年长 10 岁。至于原因,我想无外乎是缺乏自信和害怕承担。

面对决策时,如果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答案,就没有必要再去关注别人的回答,不如可以刻意搁置几天之后再问问自己的答案。

我们会把罚点球的机会交给别人,不是因为相信别人更准,也可能是害怕承担没踢进的责任。放弃决策的机会就等于提前找了条退路:这件事不是我决定的,是综合考虑之后大家(多数人)的意思。

问题在于,只要你是最终决策者,无论大家的意思是不是你真实的意思,最后它都会变成你的意思呈现。有些事不是你的错也并不意味着不是你的责任。

此外,我们很少有机会直面重大决策,即便有些当下看起来迫在眉睫,但放在 3 年 5 年哪怕稍微长那么一点点的尺度上都会没多重要。大方向定了,一些小决定无论怎么下都不会差别太多,所以本身也不需要承担多大责任。

最后,不敢做决策还可能是由于我们主动限制了选择,我们习惯于根据已拥有的内部信息和容易看到的眼前影响做出决策。当我们在 A 还是 B 极度纠结时,也许稍微尝试下发现是可以选择 A 和 B 的。

当我们拥有独立决策机会的时候,不妨勇敢做出决策,然后承担这个决策带来的结果。

更多关注自我的感受

我是一个偏讨好型人格的人,从小到大想要做到足够好,让所有人都尽可能满意。如今到了 30 岁仍然会时常在意外部评价。我经常强调希望听到正负两面的完整评价,以为我们多数人都处在游戏规则中,在这个规则里人和人之间的评价与被评价构成了彼此的认知基础。

这一年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基于外部反馈构建的价值体系,把自我的认知体系依托于外部评价,是容易崩塌的。即便看起来已经是良好的评价体系也很难真正做到明晰、一致和开诚布公,你能听到的是可以听到的,我能讲出来的也只是愿意讲的。

在很多心理学的书籍中(比如《被讨厌的勇气》),都会提到「课题分离」的概念。「课题分离」概念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指的是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哪些是你的课题,哪些是他人的课题。我们每个人只需要把自己负责的课题做好,而一件事情最终的结果由谁来承担就是谁的课题。比如,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别人如何看待你的信任是别人的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不要去开别人的车,也不要让别人我们的车,开好自己的车就可以了。我们因为不想被外界认为自己不好然后在意他人的感受,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我的执着,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来思考,过分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法其实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关注自我的感受,同时把对于自我执着转换为对别人真正的关心。

长时间的社会教育下,我们习惯把外部的认可和评价作为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期待给二十岁三十岁的自己一点「交代」,但「交代」本身不是最终目的也非你能完全把控。我们要明确的,也许是阶段性可自我衡量的指标,然后一个阶段结束后去评估这些指标自己是否达到了,这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而基于此,他人是否给予了所谓的认可和评价,又变成了别人的课题。再进一步,面对呈现评价和结果,选择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又是你自己的课题。

你真正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行动和态度。

学习如何面对失去

这篇文章在自己公众号初次发表的当天晚上,我在上海收到了老家爷爷去世的消息。

我的爷爷今年89岁,年轻的时候是个特别精神的帅小伙,工作之后因为工伤一只眼睛失明。虽然没上过什么学,但是极爱学习。

退休后,就用剩下的一只眼睛每天开始在家读字典,然后读杂志读报。好玩儿的是,杂志和报纸他从来不买,就每天去老家的河边和路边捡,为此天天被我奶奶唠叨。而这些捡回来的报纸和杂志,也成了我小学那几年难得的课外读物,有《读者》和《意林》这些,也有兵器相关的。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有一段时间经常会捡回来《知音》和《家庭》这类杂志,每次我过去都看的津津有味。

后来,读研究生之后每年再回家,爷爷就很少能认出我来,奶奶说他老糊涂。

如今,爷爷走了,奶奶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也糊涂了。而我,在离老家1400多公里的地方。

本来我想刻意避开「失去」这个话题,觉得时候不到,也没什么机缘思考生生死死。但让我成熟和改变的不是生日而是生活。没办法,不想面对什么,生活就给你点机会。

当我们30岁的时候,父母通常到了五六十的年纪,父母的父母也到了七八十岁。过年一年每次和家里通电话,我习惯了在最后要问一圈家里人的近况,爷爷奶奶怎么样,姥姥怎么样,大姨二姨家,我姐我哥呢。下次再打电话,已经没有机会问起爷爷了。

所以,到了30岁的年纪,终归要开始逐渐学习然后习惯面对失去。

失去的可能是一些我们试图努力争取的东西,也可能是我们习惯了感觉是理所应当的东西,比如,来自家人的照顾,甚至是家人。

写在最后

我那个发小在聊天最后说:即便社会的暴击拳拳到肉,作为胖子还好,借力打力,别伤了自己。我自然是没告诉他我在减肥,管住嘴不迈腿的方法最近瘦了 5 斤。祝所有思绪繁杂的胖子能变成波澜不惊的瘦子。

回到文章开头,关于高度抽象的道理和方法,读起来容易,但我以为只有活到那个岁数(或真有些经历了)才能有所体会。自己没炖出 30 岁的 30 条感悟这样的「鸡汤」,但还是从 KK 过去 3 年 270 条内容里随机地挑选了 10 条他的感悟分享,万一,有些内容你刚好就已经活到了呢。

You are what you do. Not what you say, not what you believe, not how you vote, but what you spend your time on.
你的所作所为将决定你是怎样的人。重要的不是说什么,信什么,或站在哪边,而是把时间花在什么上。

理解他人也一样

For a great payoff be especially curious about the things you are not interested in.
为了获得巨大回报,要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特别好奇。

好奇是最好的动力

You are as big as the things that make you angry.
让你生气的事情有多大,你的心胸就有多大。

有一句类似的更火的中文版: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

Three things you need: The ability to not give up something till it works, the ability to give up something that does not work, and the trust in other people to help you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你需要三样东西:不奏效不放弃的毅力、不奏效敢放弃的魄力,以及对能够帮你分辨两者的人的信任。

敢于放弃敢于不放弃,明白什么时候做出选择。

Don’t be the smartest person in the room. Hangout with, and learn from, people smarter than yourself. Even better, find smart people who will disagree with you.
不要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和比你聪明的人在一起,并向他们学习,找到那些不同意你观点的聪明人更好。

Recipe for success: under-promise and over-deliver.
成功的秘诀在于谨慎承诺和超出预期。

Work to become, not to acquire.
工作是为了成为而不是获得。

Ignore what others may be thinking of you, because they aren’t.
忽略别人可能会怎么想你,因为他们没空想你。

If you can avoid seeking approval of others, your power is limitless.
如果你能避免寻求别人的认可,你的力量就是无限的。

Don’t be the best. Be the only.
不要做最好的。做唯一的。

The greatest rewards come from working on something that nobody has a name for. If you possibly can, work where there are no words for what you do.
最大的回报来自于人们还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如果可以的话去做那些人们还不知道怎么描述的事情。

扩展

凯文 · 凯利 70 岁生日的 103 条人生建议
https://kk.org/thetechnium/103-bits-of-advice-i-wish-i-had-known/
69 岁生日99条人生建议
https://kk.org/thetechnium/99-additional-bits-of-unsolicited-advice/
68 岁生日68条人生建议
https://kk.org/thetechnium/68-bits-of-unsolicited-advice/


本文作者:思考问题的熊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 (CC BY-NC-ND 4.0) 进行许可。

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感兴趣,欢迎通过邮箱或者微信订阅我的 「熊言熊语」会员通讯,我将第一时间与你分享肿瘤生物医药领域最新行业研究进展和我的所思所学所想点此链接即可进行免费订阅。


· 分享链接 https://kaopubear.top/blog/2022-08-13-thirty-years-old-what-i-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