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生物信息人才发展论坛落幕已经半月有余,算上前前后后的准备周期,在大家眼中一个「小而美」的论坛其实陆陆续续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作为组织者和参会者之一,按道理应该有很多话要说才对。但是过去一个多月尤其是论坛期间的高度集中和紧张,导致我突然变得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和健明聊起来,他也是同样的感受。尽管如此,因为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所以还是要从组织者和参会者两个不同的角度做一些记录和回顾,聊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健明有举办一场会议的念头由来已久,大概要追溯到两年前。早期小范围聊起的时候,我一直都是打击为主顺带安抚。这其中可以给出的理由很多,比如团队影响力问题,嘉宾问题,内部时间如何协调以及很现实的场地和经费问题等等。归根到底,我最担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团队里大家的凝聚力和执行力问题。 实打实的举办一场活动和平日大家在群里吹吹牛逼划划水不同,需要原本就不多的几个团队成员拿出大量的时间在很多琐碎的事务上,而且这些人目前大多数都是硕士或者博士在读,本身的工作压力都很重。不过,随着健明在珠海的线下团队快速成长,我对办一次生信技能树自己的会议其实也从最初的否定逐渐转变扭扭捏捏的符合进而更多的变为了一种期待。 从今年开始,伴随着健明的「我的生信五周年巡讲」,线下团队已经经历了十几次现场培训的历练。不少曾经早期的实习生和学徒已经成为了线下团队的中坚力量(当然,更多的人可能选择了放弃)甚至是正式员工,这可以说是「人和」;线下团队所在地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在场地和会议服务方面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大量的支持,这可以说是「地利」。生信技能树走到今天,一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还不错的受众基础,作为一个特别接地气特别有人气的组织可以明显感受到大家的热情;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几个生物信息会议都是以学术为主,有些非学术性质的会议又太过商业,找来找去似乎没有一个特别针对生信相关学生以及从业人员发展的会议,这可以算是「天时」。 从上述几点来看,举办一次生信技能树自己的会议已经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而变成了一件需要执行的事情。 从决定举办并确定日期算起,留给我们的实际筹备时间也就是 30 天不到。有过参加会议经历的人应该都懂,对于大部分会议来说可能临近 30 天的时候报名都截止了,而我们才从零开始。在这段时间里,所有的工作都需要筹备小组来完成,没有任何专业的会务公司为我们提供帮助。这件事想想还挺有挑战性。 为了避免和同时期其他几个专业会议的「正面冲突」,我们把论坛的主题限定在了「生物信息人才发展」这个角度。一方面,帮助 10 万人入门生物信息是生信技能树的目标之一,但是我们内心深处也不清楚如果真帮 10 万人入门生信,等待大家的将会是什么;另一方面,对于生信技能树的大部分朋友来说,大家普遍关注的也是如何更好的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从这个主题延展开来,我们构思了企业、职业和学术三个专场,希望可以从这三个方向让大家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生物信息行业(学科),也听一听诸多大佬和过来人的建议甚至是困惑。 在整个筹备过程中,我们努力调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一些残存的活动会议组织记忆以及自身参加各种会议的经历,筹备小组成员也从最初的几个人逐渐扩大到十几人。即便大家都是业余时间交流,但我们还是尽量让工作变得明确可执行。 把有限的人手分为嘉宾联络和线下沟通以及宣传设计等几个小组。说是小组,其实很多也就是一到两个人,比如所有的海报、工作证和会刊等物料设计都是出自徐妍之手;包括场地和茶歇等在内的所有线下安排沟通事宜都由敏敏和小淑两个人完成;慧美、嘉鋆和 Kim 在内的每一个嘉宾联络人都要负责 9-10 个嘉宾从会议筹备直到会议结束所有具体沟通事宜。每个人,都像是一个队伍。 因为人手实在有限,会议期间,国灵一个人完成了所有嘉宾的酒店住宿安排和接待工作;贾方完成了所有参会者的报名和后期沟通工作,4 位浙大的高材生被我们「大材小用」安排到了签到处,完成了所有证件核验、签到以及物料发放工作。除此之外,线下团队的几位讲师和助教在本身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也都在会议期间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此不一一列出,但是一并表达大大的感谢! 论坛结束之后,我们接收到的大多数反馈都是正面的。不过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源于对生信技能树以及健明的喜爱,同时还有对我们这支「游击队」的宽容。 因为人手及其有限且可以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我们在和外部的沟通上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和赞助商以及协办方的沟通。除此以外,在会议嘉宾和内容以及节奏的把控上我们也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都有待于在第二届论坛的时候加以改进。同时在筹备过程中也有一点心得,在此一并整理出来。 提高效率 为了尽可能提高沟通和协作效率又不让事情太复杂,我们没有选择很专业的协作工具。因为所有交流都是基于微信的,所以会议筹备过程中所有文本资料都使用了在线的腾讯文档。其中嘉宾通过问卷形式填写个人和演讲信息方便后期整理统计,筹备小组成员拥有所有文档的查看和编辑权限,避免了在群里重复上传各种版本的文档。 明确分工 大伙合作完成一件事情,最常见的问题是讨论起来热火朝天,落实起来鸦雀无声,用老话来说「三个和尚没水喝」。所以,该头脑风暴的时候就群策群力,该落实工作的时候就明确到人。三十个人做一件事情需要花费的时间不仅做不到三个人的十分之一,反而很可能是三个人的十倍。如果一件事情比较着急,不要在群里发问「谁可以把这件事情做一下」,而是直接问你信任的人能不能把这件事情处理一下。 讲明诉求 涉及到合作,最大的障碍永远在沟通。当我们抱怨对方执行力的时候很可能问题出在自己没有把事情说清楚。传递一项工作的时候,尽量多重复几遍。其中一遍要说清楚自己希望对方做什么,第二遍让对方复述一下他理解的诉求,第三篇要说清楚做这件事的目的,最后要咨询对方是否有更好的想法和见解。通常,对方一开始的理解都和你的想法有不少出入,这样一来就会有「重来一遍」的风险。 做好分内的事 在合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完成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再去发表自己观点。如果自己的任务是 A,就不要过分关心 B 和 C 的完成进度,难免会给人一种「你行你来」和「你都干点啥」的感觉。 做好挨骂准备 活动的成功之处都是嘉宾和参与者的功劳,活动的失败之处都是组织者的原因。对于组织者来说,最强的存在感就是没有存在感,类似于跑一个程序没有输出任何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马上就要开始漫漫人生路的第 27 个年头,不知不觉也走到了硕博阶段第五年。一个明显的感受是越来越困惑,没有想清楚自己毕业后要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 由于同时还要承担两天论坛主持人的工作,带着「毕业后要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的困惑,我完整听完了所有嘉宾的分享。接下来就顺着「毕业工作」这条线,整理一下论坛中嘉宾提到的部分关于行业,需求和能力培养相关的内容。 烈冰生物的创始人宗杰博士提到了烈冰目前的公司主要人员架构: 结合海普洛斯基云惠康等公司的招聘要求,多数集中在如下一些内容: 综合古奥基因的肖世俊博士在生信相关个人能力培养方面给出了如下一些观点和建议: 生物信息学正在逐渐成为一门工具性学科,逐渐成为所有生物学学生必备的知识内容,单纯的数据流程分析工作会逐渐被机器取代。生物信息学的下游发展会分为两个主要的方向:一是分析工具的开发,需要更多的 IT 和算法基础;二是产业应用的开发,需要更多对于行业的理解。 如果把生物信息作为一项职业,其能力可以分为技术和沟通两种维度。其中技术维度包括熟练程度、项目经历和学习能力等,沟通维度包括汇报能力、抗压能力、领导能力和全局观念等。在初期,技术维度更加关键,随着职业的发展沟通维度则越发重要。 GeneDock 云平台研发总监李明则建议大家要学会在工作中知其所以然,善于总结日常遇到的问题和学会有效沟通,同时能系统的学习编程知识和相关业务。以编程知识学习为例,其中包括语法、调试技巧、算法知识和编程原则等内容。 在论坛现场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嘉宾,也看到了太多的可能性。其中有一部分是之前就非常熟的「同龄人」,比如果子、洲更和海涛等等。虽然他们每个人的特点不同风格各异,但我还是尝试从他们的身上总结一些共有的优秀特质,找到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总结来总结去,好像就是如下几点: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热情;持续不断的学习;从实际的工作场景出发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和认知边界;持续不断的输出。 嗯,大概就是这些。 本文作者:思考问题的熊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 (CC BY-NC-ND 4.0) 进行许可。 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感兴趣,欢迎通过邮箱或者微信订阅我的 「熊言熊语」会员通讯,我将第一时间与你分享肿瘤生物医药领域最新行业研究进展和我的所思所学所想,点此链接即可进行免费订阅。办生信技能树自己的会议
痛并快乐的筹备过程
会议筹备的问题和收获
一个准毕业生的困惑
公司层面的架构要求
个人层面的能力培养
优秀的人有哪些共同点
· 分享链接 https://kaopubear.top/blog/2019-08-07-thefirstbiotrainee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