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每到考试周我的书包里就会多出不少笔记本,但因为自己从小写字潦草经常会出现第二天认不出前一天记了什么的尴尬场景,在准备考研的阶段我还不幸有过笔记丢失的悲惨经历。写字太乱加上笔记本买买丢丢,是我最初产生把纸质笔记转变为电子笔记的原因。另外,纸笔形式更适合短期高强度的记录,高中大学之后类似于考试周之类的场景愈发减少。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笔尖划过纸面的感觉是他们舍弃不掉的,不过现在屏幕和纸笔的体验其实已经越来越接近,如 kindle 之于纸质书,iPad pro 配上手写笔之于传统纸笔。 你可以回忆下自己三天前在笔记本上记录过什么,或者回忆下上一个笔记本写过什么。传统的纸笔记录本身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物理界限,即不同笔记本之间的必然分离。你不可能拥有一个无限厚的笔记本,也很难把所有笔记本都随身携带。而无纸化可以满足你随时记录和同步的需求,它让笔记之间,笔记本之间不再存在物理界限,这是无纸化相对于传统纸笔而言最大的优势。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谚语 如果一定要列出印象笔记的三个优势,我想第一个是连接一切,即所有你能看见的东西都可以放进印象笔记;第二个是搜索一切,即所有你印象笔记里存在的内容都可以搜索;第三个是其它,原谅我在这里抖个机灵,因为印象笔记的历史版本、Office 和图片深度扫描、格外惊喜的 pdf 编辑器和不时之需的演示器功能等等都让我爱不释手。(下面四幅图示来自官网) 信息的录入整理和输出是非常大的话题,其中每一部分拿出来都可以变成一次完整分享。在这里只能挂一漏万,挑重点写写。 对于录入而言,我们要把握的一个原则是不害怕做加法。 考虑到你或许还没有开始自己的无纸化记录之路,我们有必要先说两点题外话。一是一个人的记录习惯一定不始于印象笔记,例如回忆下自己杀马特的 QQ 空间,略显侨情的人人主页或者曾经过的博客,这些都是你记录开始的地方。 二是如果你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不妨先为自己的兴趣(或者工作)建立一个电子笔记本。如果有旅游计划,你可以把搜集到的攻略、行程安排和路途见闻及照片存到印象笔记;如果最近在健身,可以把平时自己查到的健身知识、健身感悟和健身效果存到印象笔记;如果迷上了一款游戏,不妨把游戏攻略、通关心得以及最重要的胜利截图存到印象笔记。 接下来首先谈谈大多数人每天必不可少的微信,微信端印象笔记有非常全面的保存机制,既可以保存聊天记录,也可以一件保存公众号文章。除此之外,印象笔记的待办清单小程序也可以和印象笔记无缝衔接。 读屏时代我们每天看到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一个又一个网页。针对网页保存,印象笔记为大多数浏览器适配了剪藏插件。使用剪藏插件可以直接对网页内容进行标注,用一段时间后它还会自行匹配笔记本,更加重要的是剪藏插件提供了多种网页保存形式,让我们免受页面广告的干扰并美化格式。 从前的日子很慢, 车,马,邮件都慢。但电子时代来临之后人们对于重要信息的传递方式发生了快速的更迭,先是从电话比短信正式进化为短信比微信正式,紧接着又从短信比微信正式进化为邮件比微信正式。我们每天收到的各种工作或者交流邮件中都存在这大量的重要信息需要记录。对于邮件的保存,印象笔记也有着一套完整的方法。 注册之后你会拥有一个专属印象邮箱(可以在个人的设置界面查看),收到别人发来的重要邮件可以直接转发给印象邮箱,如果要发送重要的邮件可以直接密送印象邮箱。这样一来,邮件连同其中的发件收件人信息和附件都会一并保存在你的印象笔记中。 如果说录入需要不怕做加法,那整理就是要学会做减法。下面是几个基本的笔记整理思路。 首先最直观的是笔记本,笔记本的概念来自于传统的纸笔记录所以使用起来非常易于接受。我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印象笔记笔记本只支持三个层级(笔记,笔记本,笔记本组)的抱怨。笔记本在电子笔记中存在的意义更多应该是方便日常浏览,而不是搜索和具体分类。因此三个层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足够,从印象笔记上限支持 250 个笔记本来看也能对它的功能重点略有体会。 在这个部分,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在印象笔记中你过度依赖笔记本这个层面的功能,只能说明你还停留在传统的纸笔思维中,笔记本间的“物理界限”依旧没有被打破,也就注定无法做到高效。 标签是印象笔记最为重要的工具,从每条笔记上限支持 100 个标签,每个账户上限支持 100000 个标签来看,你也可以感受到它相对于上限为 250 个的笔记本而言拥有更高的权重和可操作性。在印象笔记中,标签本身也支持层级结构,可以用来筛选和搜索,我们可以把标签理解为一个和笔记相关的关键词。 笔记每添加一个标签其本质上就被赋予了一个不同的维度。这个维度可以是笔记来源,可以是笔记涉及的知识类型,可以是某个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可以是任何你能想到的东西。正是标签的存在,让笔记和笔记之间跨越了物理界限,能否用好标签是能否用好印象笔记的关键所在。 关于笔记本和标签可以简单总结为:笔记本用来大致区分,标签用来详细关联。 除了笔记本和标签,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学会利用笔记合并功能以及笔记内关联功能。利用笔记内关联功能可以在任一条笔记中插入其它笔记,甚至可以为一系列笔记制作一个目录。 在输出层面,首先可以利用笔记本组功能进行管理。如为了保证多项目顺利并行可以命名一个“项目”笔记本组,并在其中添加“待开展”,“开展中”和“已完整”笔记本,从而方便在不同项目间切换;也可以命名一个“写作”笔记本组,在其中添加“有想法”,“半成品”和“可公开”笔记本,从而知道有哪些文章写了一半,又有哪些可以同步到博客上去。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标签把自己的项目,文章和素材等不同的笔记统统联系起来。让同一个笔记具有不同的维度,不同的笔记具有同一个维度。 这一部分,我们谈谈使用印象笔记应该了解的一些操作技巧以及应该规避的雷区。首先是高级操作,依旧从录入整理和输出三个层面来罗列,为了节省篇幅很多内容无法展开,建议读到文章的你打开客户端去亲自试试。 录入 Markdown 支持 Markdown 做为一种轻量级的标记语言,可以用简洁且简单的标记语法代替鼠标“指指点点”的操作。其最大的特点是易读和易写,所谓易读是指 Markdown 格式文件不会像 HTML 文件那样满屏幕充满括号和各种缩进;而易写一方面是指相对于复杂的 HTML 标记语言,Markdown 语法简单学习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是指熟悉相关的语法规则后,写作时可以脱离对鼠标的依赖享受沉浸式写作的高效与乐趣。 对于程序员或重度文字工作者而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印象笔记对于 Markdown 的“无动于衷”已经成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痛,彼时想在印象笔记中使用 Markdown 不得不借助第三方工具或者插件。 不过在今年 8 月印象笔记正式独立运营后,做为软件的一大更新亮点,Mac 最新测试版客户端已经内置支持创建 Markdown 笔记,作为印象笔记和 Markdown 的重度用户我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深度体验,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当然,后续 Windows 等其它客户端也会相继支持,那个时候就可以做到真正的跨平台编辑和同步了,先小小地期待一下。 客户端对文本拍照自动扫描 Inoreader(RSS 聚合阅读应用) 保存文章到印象笔记 学习淘宝命名方式增加题目信息量 使用邮件保存时,标题中可以用 @ 指定笔记本 # 指定标签 整理 为笔记本排序,建立编码体系 充分利用快捷方式;通过添加提醒实现置顶功能 先笔记本后标签 学会使用简化格式功能 巧用代码块 表格的使用 搜索技巧若干 如果一个包含若干条件的复杂搜索使用频率很高,还可以对搜索进行保存。在菜单栏的文件中选择新建已保存搜索,然后依次命名和输入搜索条件即可。 输出 让专业的工具做专业的事情 代码尽量不要写在印象笔记 大文件不要存在印象笔记 本地大文件另类“保存”骚操作 思维导图可以选择认可度高的工具:XMind 大纲笔记可以使用体验很好的工具:幕布 第二大脑变为随身垃圾桶 曾经有朋友和我说他放弃印象笔记的原因是因为里面的笔记太多了,这就是典型的把“第二大脑”用成了“随身垃圾桶”。虽然录入阶段不用害怕做加法,但这不等于不需要做筛选和整理。 人为给电子笔记添加物理界限 只用笔记本不用标签或者只会记录不会搜索都等于人为又给电子笔记增加了物理界限。如果你每次找一条笔记都是从笔记本组到笔记本再一条条翻,就需要转变自己的使用观念了。 这一部分内容作为文章结尾,也是整篇文章最主要的部分。我们学习一个工具的用法其本质是学习其所代表的思路和方法。我们研究工具但不应该被工具所裹挟,我们追求高效率但是这条路通常没有尽头,某种程度上的适可而止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率策略。 在各种各样的效率类文章中我们总能看到类似于“高效”、“体系”这类字眼,在各种各样的笔记类文章中我们总能看到各种类型的笔记。 关于什么是高效,我个人有三点理解。 分散信息流能尽量集中 我目前的信息源包括: 信息流一般是三个途径: 集中信息可以快速搜索 搜索结果能有效使用 如果不知道笔记里能记录什么,不妨想想自己所处的角色和责任,如社会角色、工作角色、家庭角色和自我角色等等。每一个角色都会有不同的关注点,例如作为工作角色,我有在读博士,博客作者等几个身份,从每一个身份出发都可以找到不同的需要记录的内容。 此外,我们还可以每天重复一件简单的事情,例如每天用 100 字总结当日收获,每天拍摄一张照片加上 10 字以内说明。这次参加印象笔记六周年生日会,东东枪老师关于照片记录生活的分享内容就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每天一张照片,记录生活看似平常的点滴,一年时间你就可以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摄影展。 概念和关联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在基础上进一步行动的前提,而基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践行则是我们感受世界和自我迭代的唯一途径。 所谓体系,首先要有秩序,这个秩序可能是时间维度也可能是逻辑维度,比如事情是需要做还是想要做,来源是自我总结还是二次加工。 其次要有关联,体现在印象笔记中就是笔记内部链接和相似笔记推荐功能以及标签体系赋予的不同笔记同一维度。 之后要有实践,所谓实践就是没有任务创造任务也要上。针对一个被动接受的任务,我们可以依次进行概念回忆、笔记搜索、思路整理、任务尝试和效果复盘;针对一个主动创造的任务(例如写作),我们可以依次确定主题、罗列概念和相关笔记、整理思路、初步写作、修改发表和总结反馈。 实践后的终极目标则是有迭代,根据实践效果或者文章读者反馈来进一步完善和升级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文作者:思考问题的熊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 (CC BY-NC-ND 4.0) 进行许可。 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感兴趣,欢迎通过邮箱或者微信订阅我的 「熊言熊语」会员通讯,我将第一时间与你分享肿瘤生物医药领域最新行业研究进展和我的所思所学所想,点此链接即可进行免费订阅。无纸化的尝试与优势
什么是印象笔记
an elephant never forgets
,说的是大象相比于其它生物而言具有极强的记忆力。而印象笔记(最早为诞生于 2008 年的 evernote) 作为一款笔记软件,可以让你随时随地在所有平台或设备上记录所思所想,所见所得,并能迅速的搜索到任何记忆。印象笔记作为一个人的第二大脑,不仅可以成为你的个人资料库,也是认知和思维工具。印象笔记的三大优势
信息录入整理与输出
录入
整理
输出
高级操作与规避雷区
高级操作
或许你的手机里有不少拍照扫描类应用,快去试试印象笔记自带的拍照功能,可以自动识别文本和边框,也能自动扫描保存。
结合 RSS 和 IFTTT,会大大增加你的信息收集效率。另外,类似于 Inoreader 这类 RSS 应用也支持直接把文章存到印象笔记。
如果不会给笔记命名不妨多去翻看淘宝店主的命名方法,没准能得到些启发。
印象笔记的笔记本有一套自己的排序规则,但这不代表我们不能自己做主。另外,对笔记本建立自己的编码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阅读和查找效率。
如果你感觉自己笔记本太多,一定要学会用快捷方式把常用笔记本优先级提前。还可以为某条笔记设置提醒(不设置具体时间),从而间接实现置顶功能。
这是为了即照顾自己的记录习惯又能控制印象笔记中的笔记本数量,举例如下
从网页或者微信公众号中保存到印象笔记的内容往往具有非常复杂和奇怪的格式,可以使用简化格式功能,删除不必要的图片动图等内容,增加阅读流畅度。
代码块顾名思义是给程序员放代码的地方,但是对于暂时不支持语法高亮的印象笔记而言代码块反而不适合存放大量代码,不过你可以把一些笔记批注放在其中,使用代码块来区分笔记正文、批注和想法,效果很好。
虽然优化了不少次,但是表格在不同的客户端查看效果依旧不统一,因此建议慎重使用表格功能,如果要用最好也不要超过两列。其实只有两列也有不少应用场景,例如你可以对自己的论文稿件进行版本控制,左栏记录版本时间,右栏放入你的论文附件;当笔记涉及比较内容时,也可以用双栏表格当成左右布局来使用。
如果你使用 Chrome+剪藏,在 Google 中搜索时会自动匹配出印象笔记里相关的内容;你还可以在印象笔记中设置全局状态下的搜索快捷键。印象笔记可以搜索一切,包括但不限于题目、标签、时间、位置等等,但需要你多了解一些 高级搜索语法,很多规则多使用几次也就熟能生巧,下面简单试举两例:
updated:day-30 notebook: 专业知识 tag:shell fastqc
resource:application/pdf deseq2
规避雷区
如果你是高级用户,那每月拥有 10G 上传流量,单条笔记可以达到 200MB。这对于在一条笔记中存储海量文字信息和十几张图片以及一些小的文件附件来说实在绰绰有余。但如果一条笔记过大,印象笔记的数据存储和加密机制会使其在打开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卡顿。
网页资源可以插入链接,其实如果想在一条笔记中保存一个本地文件(的位置)也可以。一种方法是把某个大文件的快捷方式作为附件保存,另一种方法是在插入链接功能中输入文本地址。你可以首先通过鼠标右键查看文件属性,复制文件地址。在笔记中插入的格式为:file:///C:/Users/fei/Desktop/schaid2018.pdf
工具之上的意识方法
什么是高效
现在获取信息的途径实在太多,把分散的信息流集中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接收信息的来源最好不超过 5 个,信息从接收到录入印象笔记最多不超过 2 级。
这需要掌握各种搜索技巧,包括但不限于印象笔记、搜索引擎和本地文件等等。
这需要对信息定期整理,删除冗余内容,增加信息间关联。什么能记录
什么是体系
· 分享链接 https://kaopubear.top/blog/2018-08-05-ecluseevernote/